問:為什麼會發生~
該怎麼預防呢?
答:
恙 蟲 病
(Scrub typhus, Tsutsugamushi disease, Mite-borne typhus fever)
壹、流行病學資料: | ||
貳、防疫措施: | ||
壹、流行病學資料
一、疾病確認(Identification)
由立克次體引起的疾病,通常在被具傳染性的恙蟎叮咬的部位形成特有的洞穿式皮膚潰瘍型焦痂(eschar)。這種急性的熱病在9至12天的潛伏期之後發生,伴隨有頭痛、出汗、結膜充血和淋巴腺發炎腫大等症狀。發燒一個星期後,在軀幹出現暗紅色的丘疹,並擴散至四肢,於數天後消失。通常也伴隨有咳嗽和用X光偵測有肺炎的現象。若不用抗生素治療,發燒約可持續14天。在未經治療的病例中,依其地區、立克次體株和曾否暴露於疾病等情形,致死率為1~60%,而且在老人中較高。實驗室診斷方法可將病人的血液接種至小白鼠或細胞株而分離出病原體。血清學試驗因致病性立克次體不同株的抗原性不同而顯得複雜,其中IFA是較好的技術,很多病例和Proteus OXK株會有陽性的Weil-Felix反應。 TOP
二、致病因子(Infectious agent)
Orientia tsutsugamushi (Rickettsia tsutsugamushi)的不同血清型株別。 TOP
三、發生情形(Occurrence)
中亞、東亞及東南亞;從西伯利亞東南部、日本北部至澳洲北部以及新赫布里,更西至巴基斯坦,甚至海拔10,000英呎高度之喜馬拉雅山上都有此病的分布。人常在由立克次體、蟲媒和適當囓齒類動物共同存在之流行小島(typhus island)遭致感染。人的感染機會和職業以及在感染地區的活動有關。易感受者(如軍隊)進入地方性流行區域時,約有20~50%的人會在數週至數月內發病。
台灣地區的恙蟲病近年有增加的趨勢,83年至88年報告病例為295、467、601、1058、1353及1355例,確定病例則為103、140、156、246、327及302例,各縣市均有病例報告,但主要在金門縣、台東縣、花蓮縣及南投縣,發生月份以每年5月至10月較多,感染的年齡層多為20~29歲。台灣地區主要病媒種類為地里恙蟎(Leptotrombidium deliense),其季節的分布依50年至52年澎湖縣的調查最高峰在9~10月,最低在2~3月;75年至76年花蓮縣的調查高峰為9月及11月,6月份密度最低。 TOP
四、傳染窩(Reservoir)
受感染的恙蟎幼蟲。人類的主要蟲媒有Leptotrombidium akamushi, L. deliense, L. pallidum, L. scutellare和不同地區的相關種屬。感染立克次體的恙蟎,會經由卵性遺傳而代傳立克次體,並於其四個發育期中,即卵、幼蟲、若蟲、成蟲各階段均保有立克次體,成為永久性感染。 TOP
五、傳染方式(Mode of transmission)
被具傳染性的恙蟎幼蟲叮咬,經由其唾液使宿主感染立克次體。 TOP
六、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
6~21天,通常為9~12天。 TOP
七、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不會直接由人傳染給人。 TOP
八、感受性及抵抗力(Susceptibility and resistance)
感受性是非特異性的,一次疾病的侵襲可賦與長期的免疫性去對抗O. tsutsugamushi的同型株,但對異型株只有短暫的免疫性。在數月內受到異型株感染只會產生溫和的疾病,但若一年後則會產生典型的疾病症狀。生活在地方性疾病地區的人可自然的獲得第二次或第三次恙蟲的侵襲(通常為良性的或不發生症狀)。尚未有可供一般使用的疫苗。 TOP
貳、防疫措施
一、病例定義(Case definition):
經由寄生於鼠類身上之恙蟎叮咬而感染的立克次體疾病,臨床症狀為猝發性症狀,持續性高燒、頭痛、背痛、惡寒、盜汗、淋巴結腫大,一星期後皮膚出現紅色斑狀疹,由軀幹上部至四肢,數天後即消失,有時會併發肺炎。恙蟎叮咬處出現無痛性的焦痂。 TOP
二、檢體採檢送驗事項
(一)病原體分離
用含Heparin(10μ/ml)的採血器採取病人的急性期血液5 ml,立即低溫送至疾病管制局病媒及昆蟲病組,以細胞培養法做病原體分離。
(二)抗體測定
採取病人的急性期及恢復期血清各2~3 ml,置於3 ml的螺旋蓋血清瓶中,低溫送至疾病管制局病媒及昆蟲病組,以間接螢光抗體法(Indirect Immunofluorescene Assay,IFA)測其抗體IgM及IgG,抗體力價呈四倍或大於四倍上升者為陽性。
採血方法:
1、若第一次採血(A血清)日為發病日後7天內,第二次採血(B血清)日訂為發病日14天後。
2、若第一次採血(A血清)日為發病日後7天以上,第二次採血(B血清)日與第一次採血日隔7天。
(請參閱本署疾病管制局「防疫檢體採檢手冊」(見附錄)或逕洽該局病媒及昆蟲病組) TOP
三、防治方法(Methods of control)
(一)預防措施(Preventive measures)
1、利用個人防禦方法,避免被具感染性的恙蟎附著叮咬:包括穿長袖衣褲、靴子、手套等;若在高危險地區則最好穿著浸潤有殺恙蟎藥(permethrin或benzyl benzoate)的衣服及毛毯和施用防恙蟎劑(diethyltoluamide, DEET)於皮膚表面,並每日沐浴換洗全部衣物;如發現手、足等部位有被咬的傷口,可塗抹含有抗生素物質的軟膏,減低發病。
2、消滅恙蟎:在特殊地區如營地周圍的地面、植物、礦坑建築物和地方性疾病的流行區使用有效的環境衛生用藥。
3、剷除雜草,尤其在住宅附近,道路兩旁以及田埂等人群接觸頻繁的草地。如情況容許,可用焚燒法減低恙蟎密度。
4、於恙蟎密度降至相當少的數量後,即進行滅鼠工作,以降低人類暴露於恙蟎的感染機會。
(二)對病人、接觸者及周圍環境之管制
1、報告當地衛生主管機關:依傳染病防治法,為第三類乙種傳染病應於一週內報告。
2、隔離:無。
3、環境管制:高危險地區施行剷除雜草、曝晒陽光、改變恙蟎生活環境,減低其密度。
4、檢疫留驗:無。
5、接觸者接種疫苗:無。
6、接觸者及感染源的調查:調查患者的確實感染地點,前往該地點的目的。
7、特殊療法:
口服四環黴素(tetracycline);每天分次投藥,直到病人不發燒(通常需30小時)。若在發病後的3日內開始治療,則間隔6天後需再給予第二療程的抗生素治療,否則有可能再發病。較早期的給藥和某些復發情形有關。
(三)流行病的防治策略
在感染地區,嚴格執行預防措施:勸告閒人勿進入該地區活動,呼籲在該地區出入之工作人員或居民,一有發燒和初期的症狀應立即就醫接受治療。
(四)災害關聯
僅當難民營靠近或設立在流行島時。 TOP
檢視圖片
以上文章引用至此: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005032504090
如有冒犯請誌留言版留言 會刪除
以下還有其他相關資訊 希望對您有幫助!!
***************************************